【编者按】天气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提供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气象工作者们必须“文武双全”:“文”要通过专业知识拨开云雾观天象;“武”能使出“秘密武器”向天借甘霖。3月23日是第63个世界气象日,南国早报记者走近气象工作者,探访气象工作使用的“秘密武器”,看看“文武双全”的气象人是如何炼成的。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水,是气象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走近气象工作者,看他们如何在“水”上做文章。


▲多种类、多功能的设备保障了气象观测的准确性。

“测”云者

技术装备中心为数据保驾护航

想要获得准确的天气预报,得靠正确的数据支撑,因此观测设备不能“掉链子”。陶伟是广西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他和同事的日常工作就是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武宣回南天观测站缺数据1小时,请及时处理”“贺州国家自动站降水类天气现象错误、格式错误,请检查”……陶伟告诉记者,这是综合气象观测自动监控系统发来的广西各地气象站的设备故障告警信息,“设备故障要及时通知人员去处理,否则会影响数据的收集,后续的预报工作就没法开展了”。

▲回南天自动观测仪。

广西的气象站还能观测回南天。“利用回南天自动观测仪,能在乳胶漆墙面、瓷砖地面、水泥地面等不同介质上同时进行观测,得到数据供预报员分析。”陶伟介绍,今年还将加入视频观测设备,通过图片更直观判断回南天程度。

“解”云者

气象预报员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果把气象观测数据比作包裹,那气象预报员的工作则是“拆包裹”——让老百姓了解“包裹”里面都有啥。平时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可能只有短短几行字,其实是气象预报员从海量数据中分析研判并多次订正后得出来的。

农孟松,是广西气象台的一名首席预报员,36年来一直奋战在预报服务一线。提及2022年的一次“龙舟水”预报,农孟松还非常感慨:“当时,根据计算机算出来的模式预报,暴雨区是在桂北。但我看到孟加拉湾不断有水汽上来,根据经验判断,这次模式预报可能不准确。”

▲36年来,农孟松多次成功提前预报暴雨过程。

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报,农孟松和同事连续四天加班加点,最后判断桂西和桂东北才是主要雨区,降雨强度也比模式预报的更强。“最终,天气实况和订正后的预报一样,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追”云者

能“唤雨”的人影作业员

“为什么是人工增雨而不是人工降雨?”3月18日,南宁市气象局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南宁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蓝长贵身边围了一圈市民,大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一字之差,意义却大有不同。”蓝长贵拿着增雨火箭弹模型讲解道,“‘人工增雨’是指在本可能降雨的云团中人为加入催化剂,增加降雨量。而‘人工降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3月18日,南宁市气象局公众开放日活动,蓝长贵与市民合影。

人影作业员(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员)“唤雨”的过程并不简单。有增雨任务时,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雷达站监测到有降水云团经过,他们就会赶到对应的作业站点,做好发射增雨火箭弹的准备。虽然真正的作业过程只有几分钟,但受天上云系变化影响,往往要换几个作业点才有机会开展增雨作业,甚至可能在野外等待几个小时,最后却因条件不合适而不得不放弃作业。因此,他们被形象地称为“追着云跑的人”。

回忆起2015年的那次“追云”,蓝长贵感慨万千:“我们从晚上九点折腾到第二天下午五点,从五塘到甘圩再到凤亭河水库,换了三个作业点,等了差不多20个小时,才得以开展作业。”(文/黎莹遐 图/覃玉富)

相关视频可扫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