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1日,中国气象报三版头条刊发党领导下的广西气象发展纪实报道,现将全文编发如下: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山水甲天下,壮乡风情美!这是一方红色的热土,从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儿女在此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页。
八桂大地,红色是最亮丽的底色。红旗飘扬,风云壮美,在党的领导下,广西气象事业深深植根于红色土壤中,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壮乡人民安康福祉,以红色为底,绘就一幅幅壮美画卷。
红色“初心” 落在第一笔
地处中越边境的小城龙州,县气象局院内矗立着一幢已历100多年风雨沧桑的天主教堂。教堂顶端,19世纪末安装的测风仪器至今依然留存。微风徐来,风杯转动,殖民时代的“舶来”气象与新时代的现代化气象仿佛在进行着时空对话。
龙州县气象局院内的天主教堂。曾涛 摄影
现代气象事业脱胎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背景下设立的海关。龙州县气象局现址在百余年前曾为龙州海关。1877年,在通商口岸北海设立海关,建立海关气象观测站,由此开启了广西现代气象事业。此后的动荡岁月里,广西气象事业蹒跚前行,发展缓慢。
北海海关气象观测站1880年1~6月气象资料。中国气象档案馆 提供
1949年,红旗漫卷,开天辟地。当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广西境内气象台站,由广西军区司令部接管并成立气象科。红色“初心”,由此写下了第一笔,广西气象工作谱写了新篇章。
第一笔,确定了整幅恢宏画卷的格调、气韵。第一步,决定着成败与未来。然而,这一步迈得是困难重重。当时,从国民党遗存的破烂摊子只有南宁、百色、梧州、桂林、柳州(沙塘)5个气象站,当真可用“筚路蓝缕”来形容。
广西气象局第一届领导班子。熊源清 提供
党领导下的广西气象事业怎么干?现实的难题摆在了新中国第一代广西气象人的面前。他们的首要工作是在全区组建台站网,新建了东兴、上思、凤山、田东等气象台站,上世纪50年代初,仅用短短数年时间就发展到50多个气象台站。
年过八旬的老同志陶亚敏对于当年徒步140公里行军去山区建站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这天的行程90华里,目的地是都安县的拉烈区。出发后大约走了20余里路,开始爬山,桂西地区的石山,山势陡峭,怪石嶙峋,起初还能咬紧牙,一步步向上攀登,可是山似乎越来越高,路则越走越陡,对于一个从上海来的学生兵,未满16周岁且未爬过一步山路的我,渐渐地落在后面……傍晚时分到达拉烈。晚上,摘了一块门板搭铺睡觉。睡前有人郑重告之,睡得警醒些,因为尚有土匪头子来擒获。可我一躺下去就呼呼大睡,幸好一夜平安无事。”
1955年都安气象站。陶亚敏 提供
当时的广西气象人敢想敢干。1956年,武鸣县气象站原站长林国勇自主创新,以气象科学推理发明“剖面图”作县站预报工具预测24小时和72小时天气预报,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上世纪50年代武鸣县气候站办公室。武鸣区气象局 提供
岁月留痕,从留存的资料和照片里,仿佛可以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位于繁华都市的气象局大院(位于南宁市植物路的自治区气象局旧址)在上世纪50年代是“坟墓上立着的一个小炮楼”。资料记载称“从地面到楼顶约有五层,每一层内部面积大约10平方左右,顶层就是国民党时期的测候站,观测仪器少而简陋,按现在的标准,既不符合规范,也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1956年广西气象局办公楼前劳模合影。陶亚敏 提供
事业初创的气象人,是一群“穿黄色军装但没有帽徽和胸章的年轻人”“他们是刚从部队转移建制到地方的一支气象科技队伍,也是广西第一个气象台——南宁气象台的建设者。”“这个不大的院子,可称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含着当时整个气象业务的全部内容、高空观测;抄报务、机要(译电)、通(转)报台,墙图、天气预报、办公后勤服务等。各项业务都是24小时值班,工作紧张且有序。这里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24小时值班没有一个人喊苦说累,抢着上班已成一种风气。例如:抄报工作不能中断,换班吃饭我们从来不用排班,都是大家主动抢着干。”
抄报工作照。李成林 提供
油印服务材料。武鸣区气象局 提供
1956年,建设广西气象学校,出现了这么一批“茅棚干部”。“招收了60名初、高中学生来南宁学习观测业务。没有校舍,就盖油毛毡房解决,没有师资,就从台站抽调。”“这些学员因为是茅棚出身,后来被戏称为茅棚干部。他们在广西气象事业大发展中成为骨干力量。”
红色基因 活在血液里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密码,鲜活于共产党人的血液之中。祖国南疆,八桂大地,一代又一代追云逐雨的共产党人,在遗传因子里镌刻下风和雨的记忆,成就了一段段风云传奇。
北海涠洲岛,山巅之上的海岛气象站,面朝碧波万顷的大海。走进该站的党员政治生活室里,一根粗大的绳索赫然悬挂在最醒目的位置。涠洲岛气象站始建于1955年,也是广西唯一有人驻守的海岛气象站。“一根绳索”的故事,是留存在全站观测员脑海里的集体记忆。
1982年,第17号台风来势汹汹,12级以上的大风持续地吹,岛上大多数房屋盖瓦被吹飞。面对室外肆虐的风雨,观测员焦急万分,大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绝不能因受台风影响而缺测!”众人商议出一个好法子:用一根绳索将4个人像串葫芦一样捆在一起,然后爬出去观测。经过伙伴们的共同帮助,系在绳索最末端的那位观测员爬到了近百米外的观测场,在狂风暴雨中成功采集到了气象资料。“一根绳索”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岛气象工作者。2003年台风“科罗旺”、2014年台风“威马逊”……一次次台风猛烈来袭,气象观测从未缺位, “一根绳索”的故事仍在薪火相传。
“一根绳索”的故事在涠洲岛气象站张挂上墙。韩嘉乐 摄影
2018年年初,自治区气象局收到了一份印有103个红手印的联名申请书,防城港市上思县有生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强烈要求气象部门派驻的党组织第一书记彭宇连任。和刚开始一样,彭宇再次主动请缨,选择回到了有生村。驻村六年来,有生村成功脱贫摘帽,并发展了凤梨、莲雾等特色产业,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广西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自治区气象局先后选派帮扶干部217人投身脱贫攻坚一线。103个红手印,在党旗见证下,熠熠生辉。
2016年9月11时18时许,广西南宁南湖畔,夕阳向晚,一场国际盛会却正入高潮――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进入合作倡议讨论环节。在多国语言混杂的欢呼声和热烈掌声中,《中国—东盟国家气象合作南宁倡议》获得一致通过。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政府共同创办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搭建了中国与东盟气象合作“南宁渠道”。
2016年9月11日,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韦坚 摄影
首次承办高层次国际论坛,对自治区气象局来说是一次“大考”。“举全局之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自治区气象局党组的号召下,党员扛大旗,冲锋在前,综合协调、会务、后勤接待、宣传等各项筹备工作跑出了“论坛速度”。以办会为契机,自治区气象局在短短半年时间,建成了广西突发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广西气象监测预报中心、广西气象数据中心等项目,业务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论坛活动获得参会中外代表广泛赞誉,并取得了务实有效成果。共产党人锻造的“论坛精神”在延续,先后承办第2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举办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气象装备与服务展,启用中国气象局东盟大气探测合作研究中心,面向东盟国家举办国际培训班,联合新华社研发“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项目。
广西气象监测预报中心。韦坚 摄影
“八桂田园铺壮锦,山歌声里气象新。”爱唱山歌的壮乡人以山歌唱响新气象。红色党旗引领下,广西气象人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动人故事。从百废待兴到翻天覆地,广西气象事业发展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红色精神镌刻于心,固化于行。传承红色基因,创造新辉煌。自治区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年度综合考评中已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单位,在自治区绩效考评中连续获评一等等次。广西气象部门现有全国文明单位14个,广西气象服务社会公众满意度近三年稳定保持在90分以上,2020年排在全国第三。
红色品牌 打造最大 “流量”
深化“三融入”一线气象服务机制,连续打赢汛期轮番强降雨袭击攻坚战;强化与农业部门合作,共同防治水稻稻飞虱;与文旅部门对接,推出精细化的红色旅游气象服务产品……自治区气象局党员干部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让红色正能量成为干部职工聚焦的最大“流量”,切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自治区气象局参加广西防汛抗灾工作新闻发布会,回应群众关切。黄姿娜 摄影
近年来,自治区气象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促进广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轴线,着力打造“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和实施 “一支部一品牌”,提升党建品牌内涵。全区气象部门先后设立共产党员先锋项目48个、组建共产党员先锋队48个、设立共产党员先锋岗353个,评选出党建示范品牌62个。
广西气象台党支部实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综合提升工程”,党员围绕短临预报预警业务的难点进行研究和技术攻关,全区暴雨预警信号提前量由2018年的40分钟提前到2020年的54分钟;广西气象科学研究所党支部创建“智慧农气”品牌,以“气象部门+龙头企业+农户”方式,构建生产全过程智慧直通式气象服务模式,推动武鸣沃柑农业示范园区“气象智慧农场”成为东盟国际气象培训班教学示范点……党建与业务的融合抓手由模糊化到具体化,“两张皮”的难题有效破解。
东盟国际培训班学员到在武鸣沃柑示范园参观学习。王勤 摄影
开门搞党建,合作谋发展。在广西气象部门,以党建为引领,加强部门合作,已蔚然成风。红色品牌已转化为推进发展的驱动力量。在漓江码头,一艘红色主题游船稳稳停靠,船内布置有党史、新中国史等宣传栏,船头船尾分别飘扬着党旗和国旗,不久前,在这艘“红船”上,桂林气象部门与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漓江卫士”党建联盟协议书》。通过“漓江卫士”党建联盟辐射效益,气象与水文、旅游、水利等部门,凝聚起漓江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
漓江“红船”。文艺博 摄影
而在毗邻广东的梧州,也有一个响当当的“西江党旗红”品牌。广西梧州与广东肇庆地域相近、气候相似。两地气象局联合打造,以西江流域灾害性天气联防机制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通过党建平台,梧州市气象局推进党建、业务“东融”,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是气象人的初心所在。红色为底,色纯好作画。从第一笔到如今,画卷时时翻新篇。以红色为底,广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装上了高速引擎,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行,共产党人以担当实干擦亮底色、以党建“红心”铸造业务“匠心”,在八桂热土续写服务壮美广西新篇章。(文/曾涛 黄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