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当前位置:首页 > 壮丽70年 · 八桂气象新

【人民政协报】气象站的变迁

  •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0日

 

从“木杆绑布看风向”到无人值守,从简单预报到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再到服务全球……日前记者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上的气象站,亲身感受70年来气象站的变迁。

告别“一支笔、一张纸、一台电报机”时代

“那时的气象观测场都是用茅草做的栏杆,牛羊都可以随便出入。”在广西那坡气象局,已退休的70多岁的前局长农根霁向记者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艰苦的气象环境。

始建1957年的那坡国家基本气象观测台站位于县城一座小山坡上,也是西南边陲艰苦台站之一。

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农根霁,因对家乡的热爱,选择了毕业后回到那坡工作,“一支笔、一张纸、一台电报机”,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气象预报生涯。

“那会儿预报设备很少,天气图凭经验分析天气系统做预报,画一张天气图需要两三个小时。”农根霁回忆说。

那坡县气象局气象服务与防雷中心主任科员苏贵忠是正宗的“气二代”,“自那坡县气象台成立,我的父亲就在这工作,当年还是骑着马来的,最早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

那坡新旧对比.jpg
苏贵忠介绍那坡县气象局旧貌

当年的气象档案中还记录着苏贵忠父亲苏竟增的名字。

“听我父亲说,看风向就是靠木杆上绑布条,天气的预报只能靠一点设备加经验。”苏贵忠说。

“我们那会提供的服务也不多,主要给附近的机场发航空气象报和危险天气报。”农根霁表示。

实际上,早年间在广西边境,这样的气象站还有很多。

“广西边境地区的防城港市、崇左市和百色市与越南接壤,由于战争等历史原因,相当长时期内,国家投入十分有限。相当一部分台站由于种种原因业务用房破烂不堪、业务设备和气象观测手段十分陈旧落后,业务平面功能不完善,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业务的需要。”广西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改善边境台站工作条件,2016年中国气象局安排中越边境地区气象台站专项建设资金328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2253万元,用于崇左市、防城港市和百色市所辖9个县边境台站的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中越边境地区气象台站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业务用房满足台站各项业务运行、气象服务、预警减灾工作需求,满足地方政府应急决策指挥工作环境要求;台站观测场地探测环境符合气象观测环境的规范要求,确保了业务运行安全稳定。

如今,那坡气象站绿草茵茵,降水仪、地温观测仪等各种气象装备应有尽有。农根霁站在新的气象站前感慨万千:“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有这么好的设备啊!”

自动气象站覆盖率100%

和那坡县气象站不同,凭祥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在距离市区较远的山上,平时人迹罕至。

“这个站距离市区比较远,但又不能不来,我们一直都是轮流值班。有时晚上值班碰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听到外面轰隆隆的雷雨声,别提多害怕了。”凭祥市气象局副局长蒋艳芳告诉记者。

蒋艳芳的日子也从2016年开始转变。

2016年7月,作为全国试点,广西率先开展了地面气象观测无人值守业务改革运行工作。凭祥市气象观测站被遴选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无人值守试点站。

“你们看,我们这的观测设备都是双份,可以实现‘双站采集’、‘双套数据’替换,这是实现无人值守的基础。”

据介绍,“双站采集、‘双套数据’替换、‘双线路’热备,就是如果业务运行自动气象站出现缺报或‘要素级’缺测,平台系统就能自动获取备用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数据,并替换上传,确保观测数据不缺报、漏报,真正实现了地面气象观测无人值守。

据崇左市气象局副局长廖胜石介绍,改革后台站观测业务所需工作时间比以前平均减少46%,台站综合业务人员人数平均减少20%。

据了解,目前广西全区所有国家级台站的业务运行自动气象站和备用自动气象站实现了互为备份运行。同时,改变了以往备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仅保留在台站存储备用现状,业务运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已能同步上传。

2018年,广西提前两年完成了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广西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中西部前列。2018年广西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92.4分,为历年最高。

“从以前的人工观测到自动观测,再到如今的无人值守,地面观测依赖业务人员值守的历史宣告结束。”广西气象局局长钟国平说。

为农业定制气象服务

一走进崇左市龙州县北部湾食用菌产业的大门,就看见一个小型的气象观测站。如今,在广西,气象服务早已不再仅限于“气温冷暖”,而成为众多行业的增收神器。

银耳.jpg
陈云鹏介绍银耳生长所需的气象条件

“2018年的春节期间,气象部门曾提醒我注意‘回南天’,就是在气温极低的情况下突然升温,我根本没当回事。结果有40个大棚里的菌菇开始疯长,至少需要800个工人采摘。可春节期间哪有工人啊,只能眼睁睁地让它坏掉,那年真是损失惨重。”龙州县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陈云鹏说。

一次惨痛的教训之后,气象信息成了陈云鹏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气象部门发的提示一条都不落下,我们都认真研究,积极应对,从那以后,这种损失也没有过了。”

到了广西,不得不提的还有甘蔗。

作为甘蔗的主要产地之一,近年来,广西围绕甘蔗智能、精准化的生产管理需求,利用甘蔗农业气象自动观测及大数据库,结合甘蔗长势与病虫、灾害评估等遥感解译信息和土壤性状等,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甘蔗智慧气象服务架构,创新性开展了甘蔗生长全过程的智能、精准、分众、融合式服务。

“我们还研发了智能精准监控平台和手机APP,实现了集成‘土壤墒情实时监测+未来天气预报+长势+地块’等多维度信息的甘蔗水肥一体化智能精准管理,取得了‘气象监测预报信息+规模化生产管理+生产信息反馈互动’一条链的服务效果。”广西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匡昭敏说。

据测算,年平均每万亩甘蔗可节省成本270万元,增加效益1100~2100万元。该服务模式荣获第一届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创新大赛三等奖。

更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甘蔗气象服务还走出国门,开展世界甘蔗主产国蔗糖产量预报,为国家制订食糖价格和进口配额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文/王菡娟 曾涛 图/韦坚)

(责任编辑:值班记者)

【字体: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