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当前位置:首页 > 壮丽70年 · 八桂气象新

【中国气象报】小支点撬动大合作

  • 来源:中国气象报
  •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0日

编者按 《中国气象报》8月30日一版刊发文章,报道广西气象部门将主题教育与区域气象合作相结合,提升气象服务“一带一路”能力水平的举措和经验,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发挥技术优势,努力提升气象领域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乃至全球治理中掌握更多主动权,提供有力支撑。”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前沿的广西,气象部门正以有力行动回应国家对气象国际合作的殷切期待。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一带一路”重要部署及对广西“三大定位”的要求,全面检视气象国际合作在“展大国形象、显大国实力”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创新思维与模式,力图在“搭好台”的同时“唱好戏”。

发挥区位优势 撬动气象合作

自2013年“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各方达成广泛共识,各国气象部门在天气气候监测、气象资料和信息交换、气象技术和装备进出口、人员和专家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在气象卫星应用领域合作更加深入。

结合使命任务,在主题教育中,自治区气象局党组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把中央关于广西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要求列入重点学习内容,进一步增强发挥气象作用推动区域合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把握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处在‘一带一路’交汇对接重要节点和关键区域的‘支点’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创新气象服务,应成为广西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钟国平表示。

实践举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加深而更显务实。事实上,近年来,广西气象部门通过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举办气象合作论坛,不断深化中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双边交流,与东盟各国在会晤机制、技术交流、气象卫星应用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自治区气象局党组进一步分析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延伸,自治区气象局在继续承办好国际论坛及展会等“搭台”型国际交流活动基础上,更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地域优势,深入了解东盟各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拓展气象服务市场,加快落实《南宁倡议》提出的九大措施,唱好助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大戏”。

激活平台作用 让论坛常办常新

瞄准“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定位,广西正致力于深化互联互通、加强信息合作,推动形成以广西为支点的中国和东盟信息枢纽。

在气象领域,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已成为重要平台;《南宁倡议》填补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机制性气象区域合作空白,是推进合作论坛成果落地的有力抓手。

刀刃向内检视问题,对标对表查找差距。在合作论坛常态化举办的当下,“搭好台”的同时如何“唱好戏”?如何让供需无缝连接,进一步增强论坛吸引力与发展后劲?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从未停止过思考。“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工作定位、找准突破口,依托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这一平台,‘避虚向实’确保论坛常办常新、提升效能,使《南宁倡议》的抓手作用强而有力。”钟国平说。

自治区气象局党组经过近三年的详尽调研,并在此次主题教育中再次梳理、检视、沉淀,初步明确下一阶段重点:采取资源互补、强强联手的方式,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等第三方权威机构合作,整合多方数据资源、平台优势、传播渠道,为促进区域内气象合作提供指数化信息支撑。

打造指数化信息 支撑合作纵深发展

整改落实的力度关乎主题教育的成效。把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作为标杆性项目抓好抓实,是自治区气象局党组开展主题教育整改落实的关键举措。

广西气象部门将与第三方权威机构合作,依托大数据客观公正地对中国和东盟各国气象基础设施、仪器装备、技术服务水平、防灾减灾能力、气象服务市场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提供高密度、易传播、易认知的指数化信息服务。

这一举措,无疑为助推区域气象合作注入更大能量:为各国气象部门全面了解区域内气象行业发展现状提供多维度参考;精准研判合作现状及发展方向,推动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议题设置更科学;量化评估区域合作成果,推动气象装备、站网设施等领域合作持续繁荣;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助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气象发展指数化信息服务,前景可期。

今年9月,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在南宁举办,气象合作交流再次迎来新的节点;2020年第三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也进入准备阶段。

“促进实现《南宁倡议》愿景,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建立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自治区气象局的近期、中期、长远目标。”钟国平表示,广西将不遗余力做好论坛承办工作,使之成为气象领域国际多边合作的一大亮点。(文/黄岭松)

(责任编辑:值班记者)

【字体: 【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