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气象为农系列报道

来源:局办公室 日起:2022年11月29日 【字体: 】 【打印

  文章由广西气象局办公室推荐 

  编者按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推动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八桂大地,从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到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农田观测站建设,再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服务、“互联网+”智慧气象,我区气象部门一系列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提升灾害防御能力的措施,接通了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气象服务“三农”报道,敬请关注。

《广西日报》连续报道之一: 

  气象春风拂田野——我区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 

  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曾 涛 黄姿娜 

  1028日下午,东兴市华石镇冲敏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江源水产养殖公司的虾农忙着拉网收虾,今年这最后一造虾收成不错。 

  江源水产养殖基地是东兴市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殖面积3280亩,涉及农户230户。公司办公室主任罗意景说,今年基地养了两造虾,亩产虾已由过去8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总产量预计可达1700吨,而每亩虾苗的投入量由10万尾减少为8万尾。 

  虾苗投入减少,产量反而大增,奥妙何在? 

  “溶氧:6.66毫克/升;水温:33.1℃;PH数值:9.46……”公司海水养殖智慧气象综合服务系统的终端显示屏上,显示着这样一组虾塘监测实时数据。 

  “这套系统实时监测虾塘的水质、温度、酸碱度等,帮我们实现了养虾全自动化管理,省时省力省成本。”罗意景说,对虾养殖效益提高,这套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去年11月,获悉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将向自治区申报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市气象局立即组织深入调研,并学习外省成功经验,为示范区量身打造“互联网+海水养殖”智慧气象综合服务系统。 

  市气象局副局长周启强介绍,海水养殖对气象服务需求较高,特别是持续阴雨天会导致虾塘水质发生激烈变化,对虾会因不适应而发病甚至死亡。该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气象水质远程监控、水产养殖病害远程监测和诊断等高新科技项目集成在一起,虾农既可以通过手机随时看到养殖池实况监控视频画面,也能轻松启动增氧机,实时自动控制。 

  这是自治区气象局大力推进“一对一”直通式为农服务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隆安县香蕉种植区,县气象局利用气象综合业务平台,为蕉园开展香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每天手机短信、大喇叭、显示屏多渠道为蕉农播报天气预报、预警信号,打通了气象技术服务生态农业的“最后一公里”,当地群众纷纷点赞。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火龙果种植区,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已经安装完毕,集空气温度、湿度、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土壤含水量、酸碱度等要素观测为一体,根据观测实况开展指导服务。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养殖村,九要素自动气象站、电子显示屏、每半月发布的桑蚕专项气象服务信息等,让桑农随时随地了解天气实况,掌握桑树、蚕虫的生长状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有效防控病虫害。 

  如今,遍布全区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成为田间地头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全区气象部门已经开展面向5169个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开展甘蔗、砂糖桔、桑蚕、芒果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按照自治区领导的要求,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开展了世界甘蔗主产国蔗糖产量预报研究与服务。 

  “广西是农业大省区,开展精细化、直通式的气象服务,是广西气象部门做好新形势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点。”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刘家清表示。 

  2012年以来,广西得到中央财政支持,在环江、上思等20个县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占全区县级行政单位的18%,累计完成中央投资1430万元。在项目实施县,记者看到气象局与涉农部门、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成直通式联系,安装配备小气候仪建立农业气象试点田,建立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开发县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完成了12种当地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的农业气候区划和多种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 

  (来源:《广西日报》20151117日一版) 

    

《广西日报》连续报道之二: 

  预警预防 有备无患——广西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纪事 

  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曾 涛 黄姿娜 

  “多亏大喇叭预警啊!”614日上午,站在刚倒塌的房屋外,村民虽然及时逃生,仍然心有余悸。柳江县穿山镇定吉屯村村委会主任刘茂专介绍说,是日前夜,村里大喇叭突然响起,播报暴雨将至,提醒村民赶快撤离危房。  

  此前,柳江已经遭受过一场暴雨。13日清晨,该县气象台值班人员发现,南北强降水回波大有“包抄合围”柳江之势。相关预警很快发出,不久北部山区果然大雨倾盆并向南蔓延。  

  “强降水还会来。”是日15时,县气象台分析得出结论,当即发布强降水预报。18时许,暴雨再度袭来,县内穿山镇和华侨农场24小时降雨量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值。  

  防御此次强降雨过程中,柳江县气象局共发布暴雨、雷电等预警信号10次,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传真、气象预警大喇叭等渠道向县委县政府、防汛指挥部门、乡镇气象信息员发送气象信息累计1000余条,电话服务40余次。县气象局每小时发一份最新雨量统计至防汛办,并实时提供趋势预测。县政府及时部署,多部门联动配合,积极有效地组织应对。民政部门统计,全县先后紧急安置转移1402人,无一人伤亡。  

  气象部门的预报预警服务受到市、县领导肯定和赞扬。柳江县县长田雯说,气象部门主动服务,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使受淹村民及时安全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取得“雨大灾小”的好效果。717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到柳江调研,也对气象服务予以肯定。  

  今年入汛以来,广西暴雨过程频繁,局地强度大,先后出现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受1个台风影响,各级气象部门及时有效开展气象保障服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广西受洪涝、台风、干旱等气象灾害影响较重,农村更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带。近年,我区气象部门加强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健全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和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短期气候趋势的预报预测,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超前度和精准度;还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科普宣传,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为气象防灾减灾奠定坚实基础。  

  2012年以来,广西得到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支持,在马山、灌阳、陆川等8个县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每个实施县均成立领导小组,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办法,并组织了认证工作;完成了暴雨风险普查,开展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实现了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所有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所有行政村。  

  目前,广西应急气象频道和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正在建设,并与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手机短信、电视电台插播、电话、大喇叭、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手段,实现一键式多渠道发布。广西广电部门也整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建设包括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村级的应急广播系统,已经在龙州、那坡两地试点,可实现卫星、地面数字电视、调频广播、数字中短波、第三方通信网络(如手机)等多通道传输。  

  去年2月开始,我区建立重大气象信息向党政主要负责人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接到重大气象信息和重要汛情旱情报告后,立即亲自研究部署应对工作,必要时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这是国内首次以法规形式规范党政“一把手”对重大气象信息处置工作。自治区气象局以此为契机,在全区建立起报告有序、处置有规、保障有力的重大气象信息报告和处置工作机制。2014年以来,区、市、县三级共启动重大气象信息报告655次。各级党委、政府根据重大气象信息迅速行动,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应对17次大范围暴雨天气和“威马逊”“海鸥”2个强台风的袭击,没有出现群死群伤现象。  

  近年气象部门还将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体系建设作为为农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加大投入力度,撑大人工影响天气这把“保护伞”。2012年以来,中央、地方共投入人工影响天气经费5500多万元。2015年度全区累计增加降水约61亿吨,防雹保护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区内没有发生冰雹灾害,有效缓解旱情、促进春耕春种、增加水库蓄水、降低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来源:《广西日报》20151118日三版)   

    

《广西日报》连续报道之三:  

  大喇叭起了大作用 ——气象预警大喇叭提升乡村防灾能力 

  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曾 涛 黄姿娜 

  “气象大喇叭,服务送到家,欢迎收听天气预报:预计今天白天到晚上……”八桂乡村不少已经安装有气象预警大喇叭,农民一天不听已经不习惯。  

  “把文字输入系统,就自动转换为语音,通过大喇叭对外发布。”环江气象局技术员小覃介绍,“气象大喇叭一组三个,半径2.5公里范围内能听到,很多大喇叭配备有太阳能电池,停电也能播报。” 

  “天气好坏对种桑养蚕关系大了,天气预报及时准确,帮了大忙,连不识字的老人都可以听广播懂天气养好蚕。”1030日,该县大才乡新坡村平治屯养蚕大户韦世冠介绍说,他们村几乎家家户户养蚕,以前凭经验、靠感觉,一场意外暴雨或低温霜冻就可能“全军覆没”。 

  如今,大喇叭早晚两次准时响起来,报天气、说科普、讲政策,遇特殊天气还随时广播,把农业和气象信息送到家门口,韦世冠和乡亲们桑蚕养殖有了“气象法宝”,从“靠天吃饭”变为“看天管理”,养蚕风险小产量高收入增。 

  20112013年,自治区气象局争取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资金支持,先后选择阳朔、灵山、陆川、马山、灌阳等10个县,开展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试点;2014年,又以暴雨及地质灾害易发村屯为重点,选择都安、东兰等33个县(市、区),建设预警大喇叭3533套。 

  截至今年2月,全区建成使用大喇叭近5000套,覆盖全区一半以上县区,每天至少播报两次,上线率达到75%以上。规模之大、分布之广、使用频率之高,在全国备受瞩目;技术先进、标准统一、运行稳定,在业内得到好评。 

  今年6月,马山县前期降水较多,已形成易发局部次灾态势。县气象局密切注意天气变化,132248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一小时不到更新为“红色”,同时通过短信形式发送至各乡镇气象信息员、水库管理员以及直通式服务对象,并通过专送、传真、短信等方式报告给县四大班子、相关单位和领导,还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等方式向公众发布,全县乡村163套大喇叭实时播报,滚动发布雨情信息和未来天气预测。 

  1314日,马山县大部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白山镇民族村干红、弄怀两个屯受灾最为严重,玉米地变成一片汪洋,民居一楼全部被淹,干红弄怀间交通中断。村民大多接到预警信息后提前撤离,只有200余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由村干部组织自制“冲锋舟”及时转移。 

  “如果多数群众没有提前撤走,‘土冲锋舟’救援是来不及的。”村党支书蓝敏生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气象信息员,“14日下半夜,大喇叭把全村人叫醒,说有暴雨,还不停广播。在村干部挨家通知转移前,大家已经做好了避险准备。全村没有死伤,大喇叭起了大作用!” 

  全区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成为消除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预警信息发布提高了时效,扩大了覆盖面,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各地群众欢迎,党委政府重视。 

  今年513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加强气象预警大喇叭设施建设。广西气象预警大喇叭信息发布系统下一步将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接。到2016年,广西可望在所有行政村实现气象预警大喇叭全覆盖,保障各类气象服务信息发得出,群众收得到,生产生活用得上。 

  (来源《广西日报》20151119日三版) 

    

    

    

《广西日报》连续报道之四: 

  纵横通基层 服务零距离——广西基层气象业务步入现代化轨道 

  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曾 涛 黄姿娜 

  “看,香蕉长得多好!多亏了县气象局给蕉园提供的气象服务,每天手机短信、大喇叭、显示屏多渠道播报,种蕉管蕉心中有谱。”金秋时节,隆安县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区技术负责人迟广志特别开心。 

  “真是想不到,香蕉种植能享受这样专业、到位的气象服务。”迟广志介绍,论天时,隆安今年气候条件不算好,入夏前少雨,香蕉最怕旱。气象局向公司提出缓掀地膜、加强滴灌等建议,妥善应对了旱情。“收蕉前夕,我们及时掌握秋季气候趋势,决定首批香蕉提前两周上市,被预订一空。” 

  去年以来,广西气象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研发,在全区建设“两系统、一平台”,即天气预报服务集约化业务系统和农业气象业务集约化系统,加上县级综合服务平台,气象工作者称为“两工厂一商店”,让基层气象业务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步伐迈得更稳、走得更好。 

  “气象部门充分利用自治区级业务单位的技术力量,统一研发建设基层业务平台,试验成功以后推广到各个县统一使用,切实发挥效益。”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刘家清表示。 

  目前,广西天气预报服务集约化业务系统已经基本建成,主要提供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预警等方面信息。通过该系统,从自治区到各市、县各级气象部门预报员可以实时共享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等数据与产品,调用模式产品或上级指导预报,还可以制作预报产品和服务材料。 

  “以前要调阅卫星云图、雷达图或是上游地区预警,需要在不同软件界面切换,现在利用集约化系统,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三成,出错概率也大大降低。”隆安县气象局预报员马继华说,特别是县气象局在启动重大气象信息报告和发布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时,集约化平台可实现重大灾害天气实况信息自动提示、预报制作初始气象要素场自动提供、预报产品快速分发等功能,保障了基层重大气象信息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高了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广西农业气象服务集约化业务系统正在建设中,主打为农业生产服务等各类农业气象产品,系统建成后可实现横向涉农业务的“集约”和纵向区、市、县三级业务服务的联动。目前,该平台正在推进建设。 

  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覃武形象地将上述两个系统比作“工厂”:既然市、县级气象部门人手不足,技术实力不够强大,就由自治区气象局来统一“生产”;“工厂”做出的产品“分送”基层,市、县级气象部门再进行本地化加工,最后摆上“商店”——综合气象服务平台。 

  2014年,南宁市政府出资500万元建成县级综合气象服务系统,这是在集约化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个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及多类用户的服务平台。 

  该系统率先在隆安县试点,内容包括决策服务、为农服务、地质灾害、人影指挥、应急服务、一键发布、信息服务站等基本模块,以及森林防火、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环境气象、手机系统等业务模块。工作人员拿鼠标圈定香蕉种植分布图中的信息传播区域,近期天气趋势预测与蕉园生产田间管理建议一键发布,位于各香蕉种植基地内的气象大喇叭同步发声……  

  县级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在推动基层气象业务现代化的过程中,突出服务需求与业务发展相结合,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了准确、精细的气象服务,提升了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目前正在全区推广。 

  在“两系统一平台”构架上,隆安结合当地特色,研发了隆安县香蕉特色农业服务系统。如今,县气象局制作预报主要参考上级气象部门的指导,香蕉生长发育期指标库和香蕉病虫害指标库也由自治区气象局协助研发。 

  自治区气象局凝聚内力与借用外力相结合,自治区一级通过整合业务科研资源和力量,打破各业务单位的条块分割,设立天气气候研究室和天气预报技术开发中心,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组织专门团队开发完善建设集约化平台。自治区气象台也加强与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师范学院等的合作,引入“外智”,加大对集约化业务平台的协作攻关力度,“软硬结合”提升基层业务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