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气象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8-03-12 11:5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报送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3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制度(试行)》(桂政办发〔2009〕180号(以下简称《制度》)要求,特向社会公布2017年度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本报告由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本情况、推进政务公开各项工作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共七部分组成。本报告的电子版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门户网站”(http://gx.cma.gov.cn/)上下载。如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自治区气象局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地址:南宁市民族大道81号;邮编:530022;电话:0771—5865673)。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本情况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和人员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组织保障落实,工作措施到位,认真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要求,积极、有序、稳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分管区局办公室工作的副局长担任组长,办公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等处室为成员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及公开目录、公开指南的编制、更新情况

  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遵循“先审查、后公开,谁审查、谁负责,谁公开、谁负责,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方便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确定“三级审查”的保密审查流转程序。组织编制完善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内附依申请公开的申请表、告知书、流程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监督检查办法》,印发了《广西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动广西气象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开展。 

  (三)政府信息公开载体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按照强化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在自治区气象局门户网站专门设立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及时公开公众最关心的信息,及时更新发布内容。坚持把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共设立政府信息公开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公开目录、依申请公开、文件公开、政策解读、规划计划、财政信息、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办事服务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13个政务公开栏目。2017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函复同意我局关闭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模块,将信息迁移到我局门户网站。我局及时发布更新了机构概况、领导简介、公开指南、公开目录、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政策法规、文件公开等信息。并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工作部署,对局门户网站进行升级,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二、积极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创新开展气象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有标可循、依标执法,如制定双随机抽查等规范、建立“广西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信息平台”等。 

  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切实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一)认真落实中国局和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关于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各项要求,组织各级气象部门及时更新、优化规范审批流程、文书。(二)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效能,2017年全区共受理许可申请3008件、作出许可决定3008件、办结3008件;其中自治区本级受理许可申请25件,作出许可决定25件,办结25件,保持100%按时办结、满意率100%和零投诉的良好业绩,无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发生。(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虚心接受群众建议,运用网络、电话等方式指导办事群众操作,同时推进气象行政审批网上平台建设,确保群众“少跑腿”。 

  三是坚守红线,认真落实气象行政审批清理工作。(一)放开防雷检测市场,规范防雷检测资质审批受理、评审、认定等环节,重新核定甲级23家,新认定乙级5家。(二)取消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定,指导气象学会实施技术人员能力评价,445人通过能力评价考试。(三)开展涉企收费清理工作,为市场主体减负,放开“防雷装置定期安全检测”,不再列入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收费目录,实行市场调节价。(四)取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非气象主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审批”和“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审核”,下放“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单位资质认定”事项到市局,无自行给予过渡期、暂缓执行或变相继续审批的情况。 

  四是主动融入政府“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一)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列入政府主导的并联审批流程。(二)加强广西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监管平台应用管理,自治区、14个市局、68个县局的审批项目已纳入该平台。(三)“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纳入自治区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目录清单。(四)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建立政务服务证照数据库,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业务协同,无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等事项。(五)行政处罚和许可情况录入信用中国(广西)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广西),依法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六)建立市场主体动态登记制度,向社会公开在广西从业的防雷检测企业的基本信息,方便业主自主选择服务企业。目前,16家外省检测单位进行了登记。(七)开发广西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发布实施《双随机抽查工作规范》等标准,确保双随机抽查公平公正公开。全区首次对177家防雷监管对象、7家施放气球企业和1家气象信息服务单位进行了双随机抽查。 

  三、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一是加强对重点领域如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和财政审计信息公开以及干部任免、公务员招录等的信息公开工作。经局审核后可以上传公开的信息按流程转气象服务中心新媒体科上传更新内容。截止2017年12月,通过广西气象局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共739条,确保我局应当公开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 

  二是充分发挥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通过内部公开文件、领导讲话等政策信息,让干部职工及时了解单位的内部政务信息。 

  三是我局在气象大厦一楼大厅设立了政务公开电子触摸屏,根据政务公开的要求,局机关和各直属单位对政务公开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包括了单位的机构设置及职能、服务指南、服务承诺、政策法规、收费公示、滚动天气预报、监督投诉等7个大项、十几个小项的内容;对内公开主要包括7个大项、16个小项内容,从而保证了公开内容更真实、更全面。 

  四是加大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回应等工作。我局高度重视对气象方面的舆情收集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工作进行管理,开展每个工作日的舆情监控工作,建立相关机制,完善收集、研判、处置相关流程,及时处理需要回应的相关舆情和热点问题。2017年全年我局共收集制作298期舆情动态。 

  五是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制定印发了《广西气象局新闻发布工作机制》,明确新闻发布管理工作机制及分工。全年共召开75场(次)新闻发布会,内容涉及老百姓最关心的节假日天气趋势和重大气象灾害、气象保障服务相关天气资讯等相关信息。 

  六是积极拓展信息公开渠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信息公开平台的作用,广泛传播气象法律法规、气象预报预警、气象科普等信息。全年共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政府信息数约749条(次)。 

  四、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指南、受理流程、申请表等已在自治区气象局门户网站公开。依申请公开申请人可通过线上申请或者是通过邮寄、现场申请等方式向我局申请。依申请公开接待窗口设在气象大厦15楼局办公室。同时,我局已按自治区物价局公布的依申请公开工作收费标准开展工作。2017年,我局没有收到依申请公开的申请。 

  五、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无。 

  六、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17年,我局未出现因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工作步伐有待加快,重点是网上平台建设与对接工作。 

  (二)我局目前气象行政审批电子证照分库(包括批文)、行政权力监督系统以及“互联网+政务工作”系统需加紧步伐建设并尽快完成与自治区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按需提供信息共享,相关的工作模式和规章制度还要建立和完善。 

  (三)我局的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平台功能还需完善,气象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有待全面提升。我局门户网站虽然提供了网上办事服务指南、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内容,但是由于目前自治区政务大厅未能提供气象网上办事接口,因此只能做到材料预审,不能实现审批功能。 

  2018年.我局将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2018年上半年前建成全区气象部门行政审批网上平台。同时加快做好梳理编制气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加快推进电子证照库建设,建成非涉密电子证照共享库。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支撑平台,推进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库对接联通,积极推进部门间政务数据信息、电子证照互联互通互认共享,逐步实现在全区范围内异地业务办理。同时,全面加强工作落实,在全区气象部门推动“互联网+政务工作”。全面公开服务信息。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大厅集中全面公开与服务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文件、通知公告、办事指南、审查细则、常见问题、监督举报方式和网上可办理程度,并实行动态调整,确保线上线下信息内容准确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