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梧州日报2021年10月18日第3版报道梧州市气象局基层台站农业气象观测员李敬源用一生为农业生产护航先进事迹,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李敬源在收割稻谷样本

李敬源在进行水稻产量调查

金秋时节,在龙圩区龙圩镇大恩村的一块黄灿灿稻田里,一个男子脚穿雨鞋、头戴草帽,站在稻田中细心观察水稻长势,用手中镰刀悉心割下一茬茬水稻。这个男子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基层气象部门的农业气象观测员李敬源。烈日当空,汗水沿着李敬源的脸颊往下流,他的衣衫早已汗湿。

李敬源经常笑称自己是最接地气的气象人。1995年从部队转业到气象局后,他开始接触农业气象观测工作,这一干就是二十余年。今年59岁的他,依然坚持定时下田,开展各项农业气象观测工作。

埋首田间收集一手数据

在气象工作中,有一项工作与土地关系最亲密,那就是农业气象观测。在南方,农业气象观测中最主要的是一年两季的水稻,从水稻的播种、出苗、移栽到分蘖、拔节、孕穗,每一个节点都需要气象观测员来到固定的观测农田上观测、采样,再回到办公室进行分拣、烘干、计数、记录、整理、发报。烈日暴晒、雨水倾盆、蚊虫叮咬,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

而水稻观测最考验人的就是做产量结构分析,作物成熟后要下田收割取样,然后晾晒、脱粒和称重分析。为了对比数据,有时李敬源还会采取手工计数的方式,数以千计的稻谷,逐一分拣。李敬源即将退休,眼睛也有点老花,但是他没有半点马虎。“自己数过,才能对数据放心。”他说。

数据积累服务乡村振兴

有人问李敬源收集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李敬源清晰记得,观测规范里写着“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的基础”,只有把最基础的数据观测记录好,长期积累,农业气象科研工作才能帮助农作物增收,气象服务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李敬源认为农气观测必须倾注“三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除了水稻观测,农业气象观测还包括自然物候观测,如苍梧农气观测站的物候观测包括了木棉、楝树和燕子。李敬源每天上班,不是先到办公室,而是直接步行到提前选取好的观测点观测树木生长情况,捕捉燕子踪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节假日,也不论寒暑。尽管单调、重复和枯燥,他一直在默默坚持。

在同事的印象中,李敬源似乎从未完整休过一个年休假,也没有外出旅游过。“就算休息了,心里也是惦记着观测任务。”李敬源说。

分享经验让新同事少走弯路

从事农业气象观测这些年,李敬源善于在记录数据、总结数据中寻找规律,并深入地学习农业气象知识,这让他对水稻的种植知识了如指掌。

一次,上级领导来调研,看到李敬源如数家珍般汇报种植情况,还误以为他是一位农业种植专家。因此,李敬源每次下田都成了“大红人”。村民们蜂拥而至,争先请教近期天气情况、如何防范高温热害、怎样预防病虫害等。而李敬源就像农家兄弟一样,耐心地解答村民的疑问。

李敬源的办公桌上有一叠草稿,上面用铅笔密密麻麻地记着许多内容。他说,明年就要退休了,自己要争分夺秒地整理历年作物观测日期和农业受灾情况等笔记,传授给新上岗的同志,让他们少走弯路,走得更远。事实上,纵然气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田间地头的第一手资料仍是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在上百本农业气象观测簿做下记录,记录了上万个数据,编写了上千份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有着数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李敬源半生都与农业气象观测相伴。他的履职轨迹说明,初心印刻在平凡的岗位坚守中。(文/陈嘉谊 邓碧娜 图/李玮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