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自治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简报(第6期)刊发自治区气象局《强化“三个聚焦” 扛稳粮安重任的气象担当》经验文章。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自治区气象局聚焦灾害防御、科技创新、生产需求,着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开展农业生产全链条精细服务,助力粮食生产趋利避害、提质增效。

一是聚焦灾害防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织密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防御网”,全区建成3000套自动气象站、11部多普勒天气雷达、2部X波段雷达、2个风云卫星接收站,实现广西区域内天地空立体气象监测全覆盖。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延长预见期,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产品时空分辨率精细到12分钟、1公里,预警信号准确率88%以上,预警平均提前66分钟。推进气象灾害预警精细至乡镇、传播到村到户到人。深化“三融入”一线气象服务机制,对标自治区“凡红必停,凡红必应”要求,开展滚动递进式精细化服务。建立基层预警临灾“叫应”机制,叫应各级领导493次,安全转移累计53.5万人,将气象灾害对“三农”影响降到最低。

二是聚焦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服务技术“含金量”。全区“一盘棋”稳推进。把提升为农服务能力纳入各级气象部门目标考核,每年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成立粮食生产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专班,印发关于春耕春播、秋收秋种及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系列文件。开展全链条伴随式服务。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作物苗情长势、低温、干旱灾害等动态监测评估,强化灾前预报、灾中监测、灾后评估全过程服务,开展粮食产量估测预测,联合农业部门首次开展水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2022年滚动发布各类专题产品61期,指导市县气象局发布产品410余期。在柳州持续开展水稻分期播种全国区域联合试验,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双季稻生长发育变化特征,完善分区域、分时段、分灾种、分作物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研发作物种植区划及气候适宜性区划。优化升级农业气象业务系统,研发水稻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制作模块,新增水稻气象适宜度等精细化产品,并推广至市、县应用。

三是聚焦生产需求,发挥人工增雨抗旱效用。建成自治区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全区建成作业站点351个。针对水稻主要种植区、甘蔗主产区优化作业站点布局,制定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计划。关键农时,特别是今年严重的夏秋连旱,组织全区气象部门开展飞机作业36架次,人工增雨作业931,累计增加降水约6亿吨,有效缓解旱情,保障农业生产生活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