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5月16日,时值广西桂林恭城县龙虎乡“5·16”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十周年,中国气象报三版头条刊发专题报道,展现广西桂林气象部门加快推进预警建设、助力防灾减灾的经验成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2013年5月中旬,桂北大部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短短3个小时,桂林市恭城县龙虎乡的降雨量就达到了293.1毫米,强降雨导致的山洪泥石流使全县9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回忆起十年前的那一幕,恭城县气象局局长邓树荣还心有余悸,“当晚,强降水来临前,我根据雷达回波和盘踞在龙虎乡上空的强对流云团判断,这可能是一场极强的降雨,有可能成灾。不能耽搁!要把这个信息赶快发送出去。”正是这个判断,让他给龙虎乡乡长拨出了救命的电话,为龙虎乡、栗木镇等村民紧急避险打出了近一个小时的提前量。

5月16日零时三十分,山洪泥石流汹涌而下,百余栋房屋倒塌,但在灾害发生前,受影响乡镇群众已成功转移,无伤亡事件发生。“太险了!这么大的雨,居然没有造成死伤!多亏县里的预警。”灾后,龙虎乡村民的这句话,让邓树荣记了十年。

“在龙虎乡‘5·16’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中,恭城县气象局提前发布预警并及时电话叫应乡镇领导使当地群众安全撤离的成功案例,写入了新华社的内参资料,获得自治区政府领导肯定,在总结恭城县等典型案例的基础上,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 《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重大气象信息和重要汛情旱情报告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规定(试行)》,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规范党政‘一把手’重大气象信息处置工作,在全国开了先河。”邓树荣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当下。在龙虎乡“5·16”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里,桂林市气象部门在“快”上谋高效,在“广”上全覆盖,以实际行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而恭城模式也成为桂林气象部门阔步前进,加快推进预警建设、助力防灾减灾的一个缩影。

预警早、信息灵 筑牢“防御网”

在新发展阶段,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至关重要,预报预警越提前、越精准,防御主动权就越大,效果就越好。当下,气候变化给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带来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恭城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凝聚气象防灾减灾合力。”邓树荣说。每年进入汛期,县气象局都要联合各部门对山塘、水库、堤坝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形成了应急、气象、水文、水利为核心的决策指挥体制,汛情雨情实况和预报预警信息直达一线决策人和防灾救灾责任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不但通过手机发、政府公文网发,还进行“人盯人”的电话通知。

2022年汛期,恭城出现5次洪涝灾害,成灾范围广、影响大,但因科学拍板、多方联动,终未形成大灾。6月20日白天,受持续降水影响,地处莲花镇和三江乡交界的三江洗脚岭小学便道被洪水冲毁,气象部门提前发布暴雨橙色预警,落区直指莲花镇、三江乡,并立即启动“叫应”机制,电话通知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建议严防山洪和地质灾害。在“叫应”机制指引下,县乡党委政府、村委、教育局等部门汇聚现场搭起便桥,将学生们安全撤离,在气象叫应、政府主导、各方联动下保证了师生安全。

“河流流域面雨量是多少?未来还有多少?水库泄洪流量开多大?”在每次强降雨来临时,邓树荣都会忍不住思考这些,“三个问号、三个数据,不断‘拷问’着我们的综合技术能力。”面雨量的实况和预报是水文部门快速预测河流水位的直接依据,强降雨过程中,邓树荣及其同事通过分析雷达回波移动路径上的雨量实况,进行河流流域面雨量定量预报,有效地降低了河流水位预报与实况的误差。

因情施策靶向预警 让“叫应”机制活起来

“预警早一秒,风险少一分”。近年来,桂林市持续强化暴雨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工作,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叫应”途径、严格责任落实等,实行精准靶向预警,让预警信息动起来、活起来,充分发挥其“消息树”“前哨站”作用。据统计,2022年汛期,桂林共出现5次暴雨天气过程,共发布预警信号973条,暴雨落区精细化到乡镇;对相关党政领导、乡镇责任人开展“叫应”60余次,市防指根据气象预报预警紧急转移32万余人。

如何让预警信息更畅通?2022年的一场暴雨,是对桂林充分落实靶向预警和“叫应”机制的有力检验。受持续强降雨影响,6月,漓江出现当年的最高洪峰水位,超警戒水位1.35米,气象部门实行精准靶向预警和预告先行机制,为防汛救灾赢得主动。面对汛情,桂林市气象、水利及水库调度专家等联合会商,决定错峰排洪,提前削峰;通过工作群提前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得益于此,临桂区茶洞镇屯寨村成功避险一起山体滑坡;采取“叫应+联防”与24小时视频在线模式,当强降水天气系统即将入境时,市气象台同时“叫应”多个县气象台,指导监测预警工作,该模式有效助力了受灾县区提前转移群众,为抢险救灾赢得先机。

如何广泛“叫应”政府部门及时防范各类灾害,关系到防灾减灾的实际成效。

2022年,桂林市局创新两个叫应机制:市气象台与各县局联合建立平台会议呼叫模式,强降雨来临前,市气象台通过平台向所有县局进行呼叫和会商,提醒各地及时发布预警,将以前的“一对一”通知模式变成“一对多”相互“叫应”模式;创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告”服务模式,在预警发布前,局领导提前电话通知市(县) 政府相关领导,台长电话通知应急和防汛等部门,为防范灾害抢得宝贵时间;按本地强降水“三小时”精细化气象预警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开展服务,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马上点对点将天气实况、预报预警信息及可能带来的风险迅速报告党政一把手等,确保既要“叫醒”也要“回应”。

预报预警服务离不开技术支撑,“在雷达、卫星、数值预报和信息化技术等全方位加持下,我们运用桂林市综合业务平台分析气象观测和数值预报数据,为公众提供更精准的预报预警服务。”桂林市气象台台长唐桥义介绍。

“十年前,村民对气象预警机制的肯定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防灾减灾整体方针政策,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文件落地生根。”邓树荣坚定地说。(文/唐淼 唐莉梅 严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