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东南部的和平乡境内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如练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身形潇洒柔畅,其体量磅礴壮观。远观,好像一条条卧龙的脊背,这就是著名的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千米,距桂林市区80千米,面积共66千米。在南方,梯田并不稀奇,可是像龙脊梯田这么大规模的实属罕见。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

龙脊,在千层万级的阡陌上盘旋,或妩媚或潇洒。追根溯源,你会发现那正是风云拂过了时光的河。

风雨雕刻的龙脊云梯

梯田的出现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梯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丘陵区,那里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简单来说,雨水多、山多的地区才多见梯田。

穿越岁月,龙脊梯田是风雨雕刻而成的“天梯”。龙脊梯田的形成既有气候因素,也有地理因素。南方的梯田多种水稻,无水就不成为梯田。一方面,龙脊梯田降水量大。当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1650毫米;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1℃,最低气温-6℃,总积温3198℃﹒d,平均无霜期290天。另一方面,山区独特的小气候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海拔落差造成了突出的立体气候。山脚或低山区的较高气温将河水、溪流等水系大幅度蒸发,大量水蒸气随着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区受到冷气团的压迫和冷却,形成了终年缭绕的云雾,经再度冷却凝聚成雨水,降落在高海拔山区的树林中,被树木吸收贮存,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式沿山坡流至山脚,为梯田的灌溉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源条件。千层万级的梯田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从地形地貌来看,高山深谷为梯田的开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龙脊梯田所在的和平乡属于南岭山地的越城岭,山岭绵延、层峦叠嶂、气势雄浑。当地海拔800~1500米的山地较多。梯田坐落于海拔高低不等的山岭里,最高处的梯田海拔1180米,最低处仅380米,垂直落差达800米。

当地群众巧妙利用气候因素建设梯田。他们修建梯田时往往选择较缓的向阳坡地,砍去林木,焚烧荒草,垦出旱地,引来森林中的山泉水灌溉田地,使其变为水田。开挖梯田一般选择在冬末春初,此时气候凉爽、土质干燥,宜于劳作。龙脊梯田大多分布在下半山,这是因为下半山区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适宜作物生长。龙脊梯田还呈现梯田和森林交错布局的现象,在一段较长的梯田下方,往往会出现一片森林,这样的布局很好地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当地群众在坡度较陡的地方种植树木,涵养水土。

有人将梯田与长城相比,说它们同是人造奇迹。但不同的是,长城是古代统治者强迫老百姓修筑的,梯田则是群众自发修筑,一切顺其自然,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云梯养育的人文情怀

在龙脊梯田俯下身,掬一汪流水,聆听人与自然的对话。生活在龙脊上的壮族、瑶族、苗族等各族群众在迁入当地的三四百年间,不仅继承了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而且在处理与龙脊山地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地独特的生态理念。当地的民居一般都建在山腰处,从气候条件来看,此地段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适宜居住;从气象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此处紧邻高山森林,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不易发生泥石流等灾害,既可以就地取材,采集木材和薪炭,也便于村民保护和管理树木。从水资源使用方面来分析,此处生活用水使用的是经森林净化后的地表径流,这些径流经过村寨时,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避免梯田灌溉用水和村寨生活用水的冲突。

我曾数次来到龙脊梯田,领略过这里的季节变换。春风拂面之时,水满田畴,如面面银镜;夏日朗朗之际,佳禾吐翠,似排排绿浪;秋高气爽之时,稻穗弯腰,像串串金链;冬雪飘洒之际,银装素裹,若片片白玉。四季景色固然不同,更为难得的是一日之内也有不同景致可赏:天气阴晴变幻不定,云霞岚气聚散之间,梯田也会慵懒地呈现出不同的神韵和情致。

梯田美,人更美。山峦起伏里、河谷幽深处,生活着苗族、瑶族、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除了令人神往的美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外,还有着浓郁纯朴的民俗民情,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错落有致的梯田间,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在炊烟袅袅的山寨里,偶见瑶女壮妹身背竹篓款款而行;在流泉飞瀑下、溪水潺潺中,时有红瑶妇女洗梳长发、玩水嬉戏,不时飘来几缕悠扬纯朴的山歌声,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漫步在曲折的梯田中,带着原始的纯真,呼吸着自然的气息,依着古老的村寨,看龙脊之上彩虹舞动。那些被风雨雕刻的阡陌、被时光浸润的吊脚楼,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文/曾涛 图/李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