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吃之大胆、崇尚自然早有耳闻,但两年前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次采风之行,有幸品尝到当地一原生态美食“牛憋”,其味之妙,若无几分大义凛然的胆量与勇气,轻易不敢言吃。起笔思绪再三,终得告诫一句:小清新者勿入。

  接风洗尘一番,同行者皆是三江常客,当地友人早早安排好了第二场。“走,带你去吃好吃的!!”吃货本色顿现:“什么好吃的?”友人颇为神秘,“到了你就知道了。”

  在县城的小街巷中穿行许久,拐进了一家二层小店。相熟的老板很快端上了一锅泛着绿沫的汤,煮的是牛杂等肉类,浓烈的香气夹杂着腥味弥漫开来,众人即刻鼓励我先尝尝,“汤是精华!!”

  心有疑惑,借着酒劲,勺起一口汤小心翼翼放在嘴里,入口极苦,先是一股臭味直冲鼻腔,似有阵阵青草香气,随即涌上丰富的佐料层次感,苦、辣、麻中兼有一丝香甜,因酒精刺激的肠胃舒畅不少,口有回甘,果是奇物!!

  “这是什么?”席间哄堂大笑,“这叫‘牛憋’,来三江不吃一顿算白来一趟了!!”友人笑谈,往时有一媒体女汉子同行,初次尝食甚是欢喜,得知何物立即捂嘴扭头夺门而出。

  店老板称,只要听闻宰牛,“牛憋”当天就回分抢一空。好这口的人,愿意从市区驱车几小时赶来一尝,不喜欢的人,只会敬而远之。

  关于“牛憋”,《三江导游词》中有详细介绍,这种侗家美食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百草汤”,名字既雅又形象。但是,侗家人还是喜欢叫它们的俗名“牛憋”(憋,biev,侗语音译)。“牛憋”是用食草木叶的牛肚里的胃液,即肠胃里尚未消化的部分草料做主料,在宰杀时及时提取,通过多道制作工序,拌以多种佐料制作而成的汤类菜肴。

  当地友人满满的自豪感,牛食草最精,有毒的绝对不吃,可以放心食用。“牛憋”不但营养价值很高,而且是药用食物,尤其对胃病患者的疗效特别明显,人们称之为侗族的“三九胃泰”。

  在杀牛之前,要让牛饱餐一顿青草,取出的“牛憋”熬煮之前需经多次过滤,既保留草汁的原味又保证口感。煮沸之后,放入姜、辣椒、茶辣、薄荷、蒜苗和香菜等配料去腥除菌,再滴入几滴自家酿的米酒,“牛憋”的鲜香就提炼出来了。

  加工好的“牛憋”冷藏可存2到3天,用时舀取几勺原汁,选取新鲜牛杂、牛肉加入,以葱、姜、蒜调味,不同的食材在汤汁中相遇融合,香菜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菜一撒,即可起锅。热腾的汤,配以当地特色美食糯米饭、油茶、酸鱼酸肉,深受侗家人的喜爱。

  “牛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朱铺所写的《溪蛮丛笑》:“牛羊肠脏,略洗摆羹,以飨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说的就是“牛憋”,这种吃法,除广西三江、融水等县以外,还见于湖南、贵州的侗族、苗族居住区。在当地,无“牛憋”不成宴,只有尊贵的客人才能品尝到专门预备的“牛憋”。一头牛就这么点胃液,不是贵宾还真吃不上。

  如今,从前不登大雅之堂的“牛憋”,已从侗家餐桌走向市场,这种带有浓郁地域性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因其散发着原始生命力的神秘、前卫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尝鲜者。每每回想,若我先知情,是否还动得了筷。现在久居他乡,却是久久回味,后悔当初没多下手。一句形容臭豆腐的话:香臭本无定性,作为食物,只有好不好吃。“牛憋”亦然。(文/黄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