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应知应会

   

     一、怎样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并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的核心内涵,把“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

  在党的十九大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成为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贡献正能量,尤其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欣欣向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始终坚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三个特别”标准,建好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始终成为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让党的旗帜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高高飘扬。

  第二,聚焦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切实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聚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舍此别无他途。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一体,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四,聚焦“五个认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第五,聚焦依法治国,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扎实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使法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保护神”“压舱石”。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既处理好“大家庭”内的民族关系,又促进“大家庭”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不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二、党的十九大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方向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宪法》对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五、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六、我国有56个民族:中国共有民族56个,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和基诺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七、人口较少民族:人口较少民族指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民族。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有28个,仫佬族、毛南族属人口较少民族。

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各民族相互之间交错居住。

九、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

十一、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的内容。

十二、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十三、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十四、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十五、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目前,全国建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广西建有12个自治县,其中河池5个,即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十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做到坚持“两个结合”,核心要义是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

十七、民族乡:民族乡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乡级行政区域。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形式。目前,全国建有民族乡(镇)1248个;广西建有民族乡59个,其中河池11个,即宜州区北牙瑶族乡、福龙瑶族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中堡苗族乡,天峨县八腊瑶族乡,东兰县三弄瑶族乡,凤山县平乐瑶族乡、金牙瑶族乡、江洲瑶族乡。

十八、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十九、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简称“两个共同”。

二十、“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二十一、“五个认同”的内容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十二、“六个相互”的内容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二十三、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十四、加强民族团结要坚决反对“两个主义”: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二十五、各民族“三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二十六、各民族“三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十七、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相互嵌入”就是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二十八、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的基本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十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各民族群众为主体,通过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综合举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性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过程。

三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遵循社会团结规律,坚持正面引导;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十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通过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广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显著提高,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十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总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理念: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

总要求: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根本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本途径: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十三、变更民族成份有哪些规定?

《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确认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二)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生父母、养父母和与继子女有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的民族成分确认、登记。父母双方均不属于少数民族成份的,本人不得变更为少数民族成份。(三)公民的民族成份经确认登记后,一般不得变更。(四)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需变更民族成份的,必须是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直接抚养的一方不同的。(五)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在其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的两年内,可以依据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请变更一次。

  三十四、河池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河池市境内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水等8个民族是世居民族,全市总人口4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71万人,占总人口的85.5%。辖有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个民族自治县和11个民族乡,仫佬族、毛南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分别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毛南族自治县,自治县数量居广西14个设区市之首。一直以来,河池市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局面已成为河池的一大政治优势。

  壮族:是河池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市各县(区),人口286万人,占总人口的65.9%。壮族文化十分丰富,铜鼓、干栏式建筑和织锦工艺是壮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主要节日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圩,歌圩习俗充分展现壮族人民擅长唱歌的传统,充满智慧和想象力。刘三姐歌谣、壮族铜鼓习俗、壮族蚂拐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的迎客礼仪有唱迎客歌,敬迎客酒(茶)。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无特别禁忌。

  瑶族:全市瑶族人口53万人,占总人口的12.2%。分有布努瑶、蓝靛瑶、白裤瑶等支系。主要分布在都安、巴马、大化3个瑶族自治县和南丹县。瑶族能歌善舞,服饰五彩斑斓,尤其是蜡染刺绣。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和十月十六日,分别是瑶族祝著节和盘王节,它们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节日。《密洛陀》、瑶族服饰、勤泽格拉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的迎客礼仪有唱迎客歌,敬迎客酒(茶)。家中来客人,必盛情款待,没有特别禁忌。

仫佬族:全市仫佬族人口17万人,占总人口的3.9%。主要分布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村寨多设于依山傍水之处,聚族而居。崇尚走坡歌,过依饭节。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祈神驱邪、保安集福、贺五谷丰登之意,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每年立冬后择日举行。仫佬族依饭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仫佬族的迎客礼仪有唱迎客歌,敬迎客酒(茶),无特别禁忌。

  毛南族:全市毛南族人口8.5万人,占总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分龙节是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一般活动有两三天,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毛南族肥套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南族的迎客礼仪有唱迎客歌,敬迎客酒(茶),送红福带等,无特别禁忌。

  苗族:全市苗族人口3.4万人,占总人口的0.78%。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都安等县。苗族能歌善舞,有苗歌和芦笙舞以及苗笛、芦笙等乐器,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等。苗族妇女的盛装繁缛秀美、五彩斑斓,银饰是女青年特有的饰品。客人来访时,盛情款待,若是远道而来的贵客,有些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并跳芦笙舞迎候,无特别禁忌。

  水族:全市水族人口0.9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主要分布在宜州、南丹等县(区)。房屋一般为干栏式。民间乐器有铜鼓、芦笙等。端节是水族同胞所欢度的民间节庆中最为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每年水历正月(阴历九月)到二月(阴历十月)逢亥日,就是水族过“端”的日子。水族的迎客礼仪有唱歌、敬酒、端茶等,无特别禁忌。

侗族:全市侗族人口0.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主要分布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侗族喜酸嗜辣,尤其是酸,民间有“侗不离酸”的说法。能歌善舞,舞蹈多以“多耶”和芦笙舞最具特色。侗族热情好客,迎客礼仪有唱歌、敬酒、端茶等,无特别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