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属大石山区,省际交界处地形复杂,受地理、交通、通信等条件限制,自动气象站密度不足、分布不均,探测数据采集存在盲区,导致部分数据可用性、代表性、连续性不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气象局第三党支部集体学习中,党员黄珩分享,复杂的地形和监测盲区一直是制约河池气象服务质量提升的难点。

  这是河池市气象局第三党支部推动党建业务双融双促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支部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把党建作为业务工作的“根”和“魂”,强化党员本领意识,将党建与具体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推进河池气象高质量发展。

攻难点,研发高精度降水融合实况产品

  秉持“遇到难啃的骨头,迎着上,啃下来”这个信念,支部聚焦气象服务探测数据采集存在盲区这个“硬骨头”,借助“三联促三动”机制,聚焦“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成立“敢为人先勇于冲锋”先锋队,组织8名党员业务骨干,带动6名积极分子和群众,设置3个先锋岗,凝聚创新工作的强大合力。

  先锋队与自治区气象局信息中心合作,投入近半年时间开展技术攻关,最终通过多种雷达与社会观测资料等多源数据融合关键技术,实时生成空间分辨率为100米、时间分辨率为5分钟的高精度融合实况产品,有效解决省际数据交换延迟影响服务时效、流域面雨量计算不准确等服务难题。

通堵点,打造百米级地质灾害等级预报模型

  “河池市92%的陆地面积都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569处。”黄珩介绍,河池地质灾害防御能力迫切需要打通技术防范的堵点。

  为提升河池地质灾害技术防范能力,河池市气象局第三党支部积极与市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沟通,把气象科技创新作为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重点内容来抓,与市自然资源局开展密切合作,在全区首次实现把自然资源部门观测数据引进天擎系统,成功研发百米级地质灾害等级预报模型。

创亮点,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

  支部积极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最大程度挖掘已研发产品的服务潜力。团队基于地质灾害等级预报模型,针对农业、旅游、交通、矿山等行业需求,对不同观测要素进行耦合或叠加,建立不同领域的预报模型,为多个行业提供专业气象服务,并通过调整预报要素和行业阈值,开发精细化专业服务平台,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针对干旱天气造成的蚕区新种桑树问题,2023年,基于研发的产品提前计算出未来干旱天气时长,并提醒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和养蚕大户做好防范,减少经济损失约200万元。应用多源融合降水实况产品替代站点计算流域面雨量,保障水电站防洪和发电调度工作。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南丹山地自行车比赛气象服务保障中,瞄准赛区的灾害识别和监测,做到灾害提前感知和预警,得到赛事组委会高度赞扬。面向不同行业开展的服务针对性强、效果显著,获得市农业农村局、尾矿库、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水电企业等多家单位致信感谢。(文/莫惠晴 卢高伟)【中国气象报3月18日第三版】